“但是,这些义士们的生命却被那些冒功轻进的无能汉迁就义了,可悲,可叹哉!”
“好诗,好诗!全篇悲壮浑成,最后这一段更是绝响!这些兵士们浴血奋战,那种视死如归的精力,岂是为了获得功劳?!他们只想着保家卫国,是多么勇气逼人、义薄云天啊!”
“公然如此,之前第四句令氛围由松入紧,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感化,从第五句开端,战役公然进入了危构造头!”成子昂说,“第五句写地形的广漠,无险可凭,你们想想,蛮族最大的长处是甚么?是平原上的矫捷力!人族如果与蛮族在平原上遭受,少不了要一番血战,很少能在蛮族的上风地形上取得胜利。”
空中回旋的大字再次增加,只不过,统统字的光彩却在这一刻消逝,此中的暗沉昏黑,好似哀平空生、如泣如诉。
“嗯,而第二句则描述了汉将领军出征时的耀武扬威,军锋锐健,连天子都赐给了将士们极重的犒赏;第三句又写雄师鼓角喧天、在田野大摇大摆行军的场面,能够看出这支军队有多么自傲,通过这两句对出征的描述,侧面道出了当时的军队之强大!这两句作为歌颂之词,绝妙也!”
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夕照斗兵稀。
“第五句道出了疆场的险恶,也道出了蛮族铁蹄汹汹、好似震风陵雨普通卷土而来的威势;而第六句更是冲突非常:兵士们在阵前舍生忘死,奋力厮杀,但火线的将军们却在看着美人的歌舞,寻欢作乐!这等庸将,如何统御全军、与敌作战?我看,这支军队,必败无疑!”一名祭奠职员铿锵有力地鉴定道。
边风飘摇那可度,绝域苍茫更何有。
苏仪微微一笑,此诗乃是唐朝高适所著的《燕歌行》,不但被先人评为“第一大篇”,还是全部唐朝边塞诗中的顶峰佳构之一,其以精炼的笔墨描述出整场战役的雄浑激越、慷慨悲惨,在最后以怀想李广终篇,意境雄浑而深远,能传诵千古,岂是偶尔?
“君不见疆场交战苦,至今犹忆李将军……是为千古名句也!”
校尉军书飞瀚海,单于猎火照狼山。
世人悄悄等候着苏仪的下文,他们晓得这首诗必定还没结束。
苏仪取了三支香,对着先贤李广的雕像与牌位拜了三拜以后,闭上了眼来,似是在酝酿甚么。
身当恩遇常轻敌,力尽关山未得救。
摐金伐鼓下榆关,旗号逶迤碣石间。
“这第四句为何景象一转,写一封飞鸽传书传达了火线的军情告急,更有‘单于猎火照狼山’之危,和前面三句的自傲和张扬极其不符。”
“不但如此,前文有写过兵士们在奋死作战,但将军们却在歌舞升平的对比,非常残暴;而先贤李广是出了名的体恤士卒,遭到万众恋慕,岂能产生这般无情的场面?”
苏仪看了半天,也没能看出来这把弓除了表面以外,还能有甚么其他的窜改,只得作罢。
展开折子,世人定睛一看,竟然是苏仪先前所念的诗文,现在题目已被添上了“怀想李将军祷文”七个字。
世人面色遗憾、好似百爪挠心,猎奇至极。
这回,没人再开口批评,因为他们都堕入了哀痛的池沼当中。
苏仪每念出一个字,便从嘴中飘出一个金色大字来,环绕着苏仪的周身扭转,如蝶飞舞、似星回旋。
皇甫院事、成子昂与几位祭奠职员纷繁点头,低声交换。
“好!”成子昂面色激红,心境涌动,万千感慨化为了这一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