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 > 第5章 三字经(4)
我周公[1],作周礼[2],箸[3]六官[4],存治体。
四书熟,孝经[1]通[2],如六经[3],始[4]可读。
周武王,始诛[1]纣,八百载[2],最悠长。
“四书”熟谙晓得,《孝经》融会贯穿,那么便能够学习儒家的“六经”了。
有连山[1],有归藏[2],有周易[3],三易详[4]。
【译文】
[1]典:典章轨制。[2]谟(mó):大臣向天子陈述良谋建言献策的事迹和言辞。[3]训:劝戒训导帝王的言辞。[4]诰(gào):晓谕公众百官的政令布告。[5]誓:出师警告将士的言辞。
【译文】
【注释】
【译文】
经[1]既明,方[2]读子[3],撮[4]其要,记其事。
读书从浅近易懂的开端,奠定肄业求知、为人处世的根本,再进一步研习更通俗的知识。
[1]周公:姓姬名旦,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弟弟。[2]周礼:书名,周公著。[3]箸:同著。[4]六官:《周礼》分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寇、冬官司空六部分。
【注释】
【注释】
【注释】
各朝各代的兴衰,都是有内涵启事和外在启事的。商纣的残暴荒淫,引发各诸侯国的激烈不满,“仁政必兴、暴政必亡”。其二,周朝之前虽是诸侯国,但农业发财,这就意味着国力强大,为讨伐商纣供应了物质根本。周朝的汗青分为西周和东周,周幽王被杀之前是西周,周平王向东迁都洛阳后是东周。周幽王为博得爱妃褒姒一笑,“烽火戏诸侯”,上演“狼来了”的故事。仇敌真来打击时,周幽王再点烽火已不能调集诸侯了,周幽王被杀,太子周平王继位。
【注释】
孔子作《春秋》的时候,笔锋很短长,当时的君大夫若得《春秋》一字之褒者,其光荣莫过于天子之华服;若得《春秋》一字之贬者,其热诚莫过于天子之科罚。孔子用词极其讲究,看似平平,不直接表白本身的态度,但是寓批驳、辨善恶于盘曲的文笔当中,号称春秋笔法。
【注释】
因为周朝的式微,《诗经》内里的微言大义也被人忘记萧瑟了,以是孔子就作《春秋》,在这本书中寓含着对实际政治的批驳以及对各国当权者善罪过动的辩白。
【注释】
周公著作《周礼》,书中记录当时六官的官制及国度的构成环境。
[1]羲:伏羲氏,传说中的当代帝王。[2]农:神农氏,传说中农业、医药的发明者。[3]黄帝:轩辕氏,传说中的中原各族的共同先人。
【译文】
五子者,有荀[1]扬[2],文中子[3],及老[4]庄[5]。
【译文】
【译文】
【解读】
大禹采取疏导的体例治水,疏浚江河,兴建水利,把河道的水疏导到海里,消弭了水患。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绝代嘉话妇孺皆知,大禹治水的公而忘私精力也被载入史册,供先人敬佩学习。墨子在《庄子·天下》中称:“禹,大圣也。”“周文武,称三王。”是指周文王、周公和周武王这三王。周文王普通被视作周朝的建国君王,而周武王是周朝的第一名王。周文王给继位的周武王留下物质保障和精力财产,此中就有周文王儿子周公旦和姜太公来帮手周武王。
【解读】
[1]孝经:孔子所作,以明孝道之书,共十八章。[2]通:贯穿。[3]六经:指《诗经》《尚书》《周礼》《易经》《乐经》《春秋》。[4]始: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