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伤寒杂病论 > 第1章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

我的书架

芍药甘草汤方:

(2)太阳病,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桂枝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二两,炙生姜三两,切大枣十二枚,擘

甘草二两,炙干姜一两半附子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右五味,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斯须,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服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成令如水流浪,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服,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半日许令三服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汗不出,乃服至2、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

(4)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

(15)太阳病,下以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方用前法,若不上冲者,不得与之。

桂枝二麻黄一汤方:

(1)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本云桂枝汤,今加附子,将息如前法。

(16)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成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

调胃承气汤方:

(28)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倒霉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之。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甘草干姜汤方:

(29)伤寒脉浮、自汗出、小便数、心烦、微恶寒、脚挛急,反与桂枝,欲攻其表,此误也。得之便厥、咽中干、烦躁、呕吐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以复其阳。若厥愈足温者,更作芍药甘草汤与之,其脚即伸;若胃气反面谵语者,少与调胃承气汤;若重发汗,复加烧针者,四逆汤主之。

(10)风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芍药三两甘草二两,炙生姜切白术 茯苓各三两大枣擘,十二枚

桂枝去皮芍药 麻黄 甘草各十八铢,炙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

(3)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27)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小者,此无阳也。不成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

(26)服桂枝汤,大汗出后,大烦渴不解,脉洪大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五合,去滓,分温再服。

右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 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各一两,去节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方:

桂枝加葛根汤方:

(6)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若发汗已,身炽热者,名风温。风温为病,脉阴阳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说话难出;若被下者,小便倒霉、直视失溲;若被火者,微发黄色,剧则如惊痫,时瘛疭;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推荐阅读: 极品合租仙医     美利坚庄园主     超品侠医     武帝归来1     万古神龙变     隐婚1001夜:慕少,宠翻天!     绝品道医在都市     路过你的倾城时光     修罗狂圣     我想和你在一起     我在世间无敌手     月港抗倭奇侠传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