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危机中的忧与思(财经郎眼07) > 第26章 当“城市化”遭遇“逆城市化”(下)(2)
如果真的是因为都会有太多题目,致令人们不得不“逆都会化”,那是被动挑选,不是主动挑选。如果说人都分开了,都会的凝集力表现不出来,人才效应表现不出来,谁来搞扶植呢?真到阿谁时候,最受伤的不是农夫工,而是被都会化绑架的中产阶层。
郎咸平:你晓得拉美化是甚么题目吗?就是都会产业化一开端就变成都会,房地产在拉动都会,转头再来哺养产业化以后,你发明就像我前面讲的,第一,底子没有做到芝加哥的多元化;第二,真正跟老百姓相干的题目一个都没有处理,包含我刚才讲的治安等等。
郎咸平:我们不一样,我们目前有一个很大的误区,举个例子,很多人以为打消户籍轨制以后,乡村很多所谓低层次的人就会搬到都会内里了,然后给都会形成很大的承担。这是胡扯的,我们就以实际数据来看,比如浙江的湖州,从2001年3月份放宽都会户口迁徙政策以后,短短两个多月有7867人办理了进城手续,但是属于“亲朋投奔”的为6719人,占总数的85.7%。从这点看,中国度庭这个观点是非常首要的,这些人是投奔支属,而不是伶仃一小我出去的。并且7岁到16岁的学龄儿童超越70%以上,这些孩子是为了进入多数会读书的,他们才是主体。
王牧笛:在我的设想中,所谓的从产业化窜改成办事化,就是一个更有情面味的都会,而不像现在很多都会冷冰冰的,找不到银行,找不到小卖部、杂货店。并且一到夜晚,全部街区就没有人了,空荡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