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前后,则近道矣。
法尚应舍,何况不法?
因而体味到人间诸般痛苦。
63、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聪明,决然不能。
佛曰:不成说也
19、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44、无妄图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图时,一心是一天国。
佛法活着间,不离人间觉;离世觅佛法,如同觅兔角。
42、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统统我今皆忏悔。
68、念佛民气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不过心净定。
12、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13、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之前脸孔,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
菩提不是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那边惹灰尘!”
真正修行人,不讥人间过。
何为佛?:干屎橛!
36、是人知得人间有为虚妄不实底事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不然被伊穿却鼻孔定也。
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当年地藏王菩萨原能够成佛,但他见地狱里有无数刻苦的灵魂,不忍拜别,因而留在了地府,并立下重誓:“我不入天国,谁入天国,天国不空,誓不成佛!”因而有一这句话的由来,属于佛教的大乘。
30、整天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整天谈人过,便伤六合之和。
佛说:修百世方可同舟渡,修千世方能共枕眠;宿世五百次的凝眸,换此生一次的擦肩。
才换得当代的擦肩而过
23、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穷的容忍。
很多的东西都是“只可领悟不成言传”的!
26、统统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
本来无一物,那边惹灰尘。
这是佛家劝人改恶从善的话语。比方作歹的人一旦熟谙了本身的罪过,决计改过,仍能够很快变成好人。
天下是颠簸的,在时候的调和下,统统都是对也都是错。统统既是波顶也是波谷。因为冲突而又实在同时存在,以是正负抵消。统统皆为虚幻!
28、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
一句合头语,万年系驴橛。
典范三:
佛家讲“色”是指眼睛所看到的统统,这句话根基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安闲,使得谈空却又恋空,实在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别离,一样是执取而不放。统统能见到或不能见到的事物征象,是人们虚妄产生的幻觉。
出自金刚经:统统相皆是虚妄;统统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当作如是观。在佛法中谈“虚”字,应当不能与汉语古文中的“真假”观点相干。佛家说:统统皆为虚幻,人生如梦随风散!聚散,喜忧皆是缘!
69、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
典范四:
25、统统偶然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
大悲无泪,是因为你内心不悲,或是哀莫大于心死.
22、与其你去架空它已成的究竟,你不如去接管它,这个叫做认命。
佛曰:一花一天下,一草一天国,一叶一如来,一砂一极乐,一方一净土,一笑一尘缘,一念一平静。
---------------------《金刚经》
“菩提本无树“是我国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闻名的四句偈中的一句,意在申明统统有为法皆如梦幻泡影,教人不要妄图固执,才气明心见性,自证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