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灵山 > 353回、舍利子即非枯骨,省身心是名灵山

我的书架

所谓“省身心六合调摄”,就是梅振衣所创“三十六洞天”丹道的前六层洞天显学,厥后梅应行连络祖师爷孙思邈所传的“省身之术”加以改进,更合适未入修行门径的浅显人习练,作为一种常日调摄身心的摄生之法。如果资质、悟性上乘,今后道可窥入修行门径,到当时就需求上师指导了。

梅氏家塾所教不但仅是文章经卷,另有当时各种经济、律法、数术之学,请了很多位专门的塾师。以当时的前提,就算是家道不错的人家,本身也很难请来这么多教员,韩湘非梅氏族人虽能入梅氏家塾,天然是沾荫。

“功德在行,不空言凭信!若失行谈信,所谓舍利佛指,不过冢中枯骨。”韩愈感喟答道。

梅振衣当即化出显形兼顾悄悄前去菁芜山庄,经验儿子重视立下家训,今后不要再出这类事情,本尊法身还坐在原处陪韩愈叔侄喝茶。只听韩愈道:“韩湘,人立于世自省身心,非止此徒。……然此道非专利谋生技艺,而是涵养身心显学,自重之举殊无需求。我等不成责之,莫效之便可。”

韩湘又笑了:“佛如有灵岂能作祸祟,作祸祟者是妖邪不是佛,所谓殃咎多为世人自取,与佛何干?叔父对现在天下佛门靡风很不满啊?”

韩愈沉吟道:“今确有不如古之处,但不能言今不如古,应究思学之风,贤人无常师,师不必贤于弟子,世事日新,世学亦日新,有万年之师道,却无万年之师学。”

这一番对话淡的是世风与文风,乃至提到了汗青的演进。要清楚现在的韩愈并不是后代尊崇的昌黎先生,只是一名浅显的年青学子,能说出如许一番事理相称不简朴。而韩湘这位少年所言,竟谙合悟道。

韩愈正色道:“此古乃朴,并非枯骨。自古诗言志、文载道,后汉以来文流行丽专事工巧,求形之奇诡而略神之所寄,文章千古事,应求凝练中转载道解惑。”他现在所谓的“文”,并不是狭义的文学或文章,而是指广义的学风。

前文也说过,唐朝的寺庙不但是礼佛的道场,另有很多别的的社会服从,比如庙会也是集市,寺院还相称于现在的金融机构,向信徒发放无息存款,但需求房产田单做抵押,也可视作一种特别的当铺。

韩愈点头道:“非我欲呵叱,而是他们自寻。那些乡民礼佛虔诚,争相解囊供奉,如此也就罢了。更有甚者父母老婆居寒庐,却散财物于佛门,另有人伤身扶养,殊为不仁不孝。……那几位肥僧到我面前,见我未虔诚躬身,竟斥我不敬佛事,我非向佛之人,这不是找骂吗?此等人不斥,天下何人可斥?”

韩愈三岁成孤,由长兄韩会扶养,韩会是韩愈异母的大哥,比他大了二十多岁。韩会曾在长安为京官,后被贬韶州,韩愈十二岁那年,韩会归天。当时战乱不止,兄嫂郑氏带着小叔韩愈与儿子韩湘来到江南芜州,购置财产定居。

梅振衣赶快行礼:“先生所言甚是,有何失敬之处?……不瞒二位,贫道就出自芜州梅氏,这一卷《省身心六合调摄》是传世显学,即有缘就赠与韩湘,不然我有违先师教诲。”

韩愈赶紧摆手道:“韩某一介墨客,道长切莫以先生称之。……会三教之学,为古人所用,择其可师之处阐微,为先人所鉴。……但先人不因赞道而升仙、供佛而成佛、捧儒而通圣,反之亦然。若执此,莫说会三教之论,哪怕会百教之论,亦无所得。”

韩愈淡然道:“佛如有灵,能做祸祟,凡有殃咎,固然加于我身,上天可鉴,我无惧无怨。”

推荐阅读: 神道丹帝     氪金就变强的我,选择当制药师     仙武大帝1     主宰九天     万剑圣帝     变声大佬     末日纹身,我全身诸天神佛     帝国霸业之崛起     一品皇太子     仙路争锋记     我是阎王之厨皇至尊     王妃在上    
site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