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为心理学:肢体语言解读与识谎 > 第1章 肢体语言分析理论溯源(1)
韩振锋在其著作《中外名家论演讲》中曾经援引了俄国文学家阿·托尔斯泰对肢体说话的描述:“最后本来是没有说话的,当人们还过着半野兽似的糊口的时候,他们老是打动手势,收回一些声音,做出表示伤害或好感的信号。总之,他们完整像聋哑人那样表示小我的志愿。厥后,这些手势的感化同声音连络在一起,并且从声音中产生出词汇,最后才产生出有联络的人类说话。”(引自刘立祥《演讲学十一讲--演讲:没甚么大不了的》,西安:陕西群众出版社,2010年6月,第103页)由此,我们能够展开丰富的遐想,在太古期间,当人类还没直立行走的时候,只能依托肢体行动来通报信息,同时还会伴随一些声音,那些声音就像婴儿学话时咿咿呀呀所收回的声音,仿佛是在为肢体行动停止最为直接的解释,而当这些声音退化成说话的时候,它们和肢体行动之间就构成了相对稳定的婚配干系。当某种声音收回的时候,必定会共同呼应的肢体行动,我们现在仍然能够从人们平常糊口中交换时的肢体说话中,看到肢体行动和说话之间干系的雏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