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纪纲,正民风,用才杰,起事功,以挽刷颓靡之习!”方逢时复述着高拱书牍中的这几句话,腔调激昂,“中玄大开大合,要大干一番了!如此,则大明复兴有望!”
频年战骨未曾收,
不到两刻钟工夫,马芳来禀,两个乞丐,实为北虏特工。
居者劳劳戍者愁。
“中玄不唯识见超迈,且才调卓著,朝廷得其主持,真乃大明之幸!”王崇古手捻髯毛,感慨了一句。他与高拱不唯有同年之谊,更因外甥张四维颇受高拱赏识,经常在他们之间通报动静,是以他对高拱知之甚深。外甥张四维传达的高拱的嘱托,让王崇古有几分奋发,同时也感到压力甚大,不敢稍有懒惰。固然到任后即马不断蹄巡查、摆设,与兵部衔接,统统都已到位,但他还是心中忐忑,总感觉另有事情要做而没有做,是以整日神采凝重,苦衷重重。
大同府阳和县,地处大同城东北,紧邻长城,为国朝“极冲”之地。这里,不唯城池坚毅,且文武衙门浩繁,仅文官衙门,除了县衙外,另有位于东街的巡按御史察院、西街的兵备道衙门。而坐落在县城南街路西的一座大院,在隆庆四年春,整修一新,宣大总督自怀来移驻阳和,这里便成了总督辕门。辕门摆布,对称而立两座极新的牌坊,左边一座上书“节制三镇”,右边一座上书“边关锁钥”。
“金湖,我说这些天我内心何故不结壮,本来关键在此!”王崇古镇静地说,旋即向不远处的亲随叮咛道,“传本部堂的号令,当场鞠问,速来禀报!”
“是故我辈不能孤负中玄的厚望,务必把宣大经理伏贴!”王崇古握了握拳头说,“不袭故套,一新气象!”
王崇古向前走了几步,世人刚要跟从,他摆摆手,表示止步,只唤方逢时上前,两人并肩在堡墙上踱步。
王崇古从袖中取出一函,递给方逢时。方逢时一看,是高拱一个月前写给王崇古的:
王崇古没有搭话,神采凝重地谛视着关外。
“金湖,”王崇古叫着方逢时的号,指着关外说,“你看,村庄冷落,无复有火食,其状甚惨!”
“岂止如此,”王崇古感慨着,“北边屯田荒凉,盐法阻坏。每年输边之费有增无减,拖累得举国怠倦极矣!长此以往,国度将有力支撑!”